美国逼急了,也要搞计划经济
半导体产业的历史性一刻,到来了。
全文5306字,阅读约需14分钟
文|陈俊一 苑晶铭 马渭淞
编辑 | 钱漪 常亮
题图|pixabay
当地时间7月28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长达1054 页、总额2800亿美元、分5年执行的《芯片与科学法案》。该法案不仅涉及芯片,还涉及核聚变、碳回收、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量子计算等众多高科技领域。当然,芯片产业,是该法案的首要目标——美国半导体行业未来5年将获得超520亿美元直接补贴。
这也让美国总统拜登高兴地老泪纵横:“美国发明了半导体,现在是时候把它带回家了。”
该法案的通过,也让正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访问甚至还想窜访中国台湾地区的美国众议院议长Pelosi “乐极发推”,在推特上大赞《芯片与科学法案》,称其“将给美国带来更多高薪工作”。而此前,美国民主党参议员查克·舒默更是直接用“因为你的投票,你的孙辈都会做着高薪工作”作为口号来为该法案争取民众支持。
美国政客也许不会去想,窜访台湾把中国人逼急了会怎样。而中国芯片产业自立自强的发展,反倒“逼急”了自我加戏的美国政府,开始搞起了他们最反对的“计划经济”,要投入2800亿美元发展芯片产业。
《芯片与科学法案》出台,美国设想中的高薪工作来了
《芯片与科学法案》将在拜登签署后生效,该法案将为美国半导体制造业提供约527亿美元的政府补贴资金,并为芯片工厂提供价值240亿美元的投资税收抵免,预计未来十年将会资助10到15家新的半导体工厂。
美国众议院议长Pelosi此前就表示,《芯片与科学法案》是美国家庭和美国经济的重大胜利。“一旦正式出台,将支持我们国家的半导体芯片生产,重振美国制造业,创造近10万个高薪工作岗位。”
对美国政府来说,《芯片与科学法案》已成为了振兴美国本土芯片产业的一剂良药。但从美国芯片产业的角度来说,这块“蛋糕”并未均分。
首先,《芯片与科学法案》的出台,对于英特尔、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和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等既能设计芯片,又能制造自己的芯片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
这是因为上述公司将受益于《芯片与科学法案》527亿美元的补贴,用于建设工厂。例如英特尔就表示,该公司正在亚利桑那州建设两个晶圆厂,此外还将在俄亥俄州建造两个晶圆厂。而仅它一家公司就已经瞄准了120亿美元的半导体补贴。
除此之外,上述公司还将受益于另一项法案,即《促进美国制造半导体》法案,根据半导体工厂购买设备的支出提供25%的税收抵免。
由此可见,《芯片与科学法案》 很有可能为英特尔带来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资源。据反对该法案的一家公司的代表称,借由此法案,英特尔可能会获得200亿美元的补贴,再加上根据《促进美国制造半导体》获得的50亿或100亿美元,其获得补贴总额将达到250亿到300亿美元。
而与之相比,美国另一家芯片巨头AMD所获得的补贴则略显“贫寒”。以AMD、英伟达和高通为代表的半导体公司更聚焦于设计芯片,在完成设计后,芯片将送到台积电等合作伙伴处制造。因此,这使AMD等一众厂商无法从建设工厂的补贴(芯片法案)或设备的税收抵(FABS 法案)中获得直接好处。
由于“分钱不均”,AMD、高通和英伟达等知名半导体公司此前就曾反对《芯片与科学法案》,理由是该法案对它们的支持力度不够,而且严重偏袒英特尔等垂直整合模式芯片厂商。
政府拉偏架,AMD能赢吗?
政策上,或许英特尔更占优势。但在股市中,却有另外一套评价体系。
美国当地时间7月29日收盘后,英特尔市值为1480亿美元,而AMD市值为1530亿美元。AMD市值再一次超过英特尔。
作为处理器行业最大的两家公司,英特尔与AMD之间的竞争了几十年。直到2022年2月15日,AMD才以1977.5亿美元市值超越同一时间英特尔的1972.5亿美元,这也是AMD市值首次超越英特尔。
而以往,习惯了占据上风的英特尔长期压制AMD,甚至有业内戏称:英特尔让AMD存在的唯一目的是,确保英特尔不会遭遇反垄断诉讼。
当然,AMD“卧薪尝胆”后终于市值超越英特尔,也和英特尔在美国当地时间7月28日公布的二季度财报不尽如人意有很大关系。
据英特尔二季度财报,该公司报告期内出现了近30年来首次季度亏损,金额达5亿美元,自2022年以来,英特尔股价已下跌约23%;且英特尔营收下降约22%,毛利率也从一季度的50.4%下降到二季度36.5%,也是英特尔21世纪以来最差季度成绩。
同时,英特尔大幅下调了全年的盈利预期。调整后,英特尔每年每股预期收益为2.3美元,预期营收为650-680亿美元。要知道,三个月前,英特尔预期2022年每股收益还是3.6美元,全年营收为760亿美元。
当然,短时间内股价和市值的变化,并不能够证明AMD已经全面超越了英特尔。AMD要想长期保持领先,要走的路还很长。
对于英特尔和AMD来说,两者的传统战场是PC市场,但是随着PC市场逐渐饱和,下一个最关键的市场将会是服务器市场。
AMD也在琢磨如何在服务器市场吃掉英特尔原有的份额。实际上,AMD一直都从未掩饰其在服务器以及数据中心等更多业务上的“野心”。AMD收购赛灵思完善了FPGA布局;通过收购Pensando完善了DPU布局,并逐渐形成CPU+GPU+FPGA+DPU的数据中心全产业链布局,正是为了和英特尔、英伟达一较高下。
而在芯片制造上,AMD放弃IDM模式,将芯片交给台积电代工,选择成为一个芯片设计企业,至少给了AMD在市值上反超英特尔的机会,否则,很可能AMD已经死去。
美国版计划经济,将如何改变美国与世界产业格局
AMD这种芯片设计很强但缺乏芯片制造能力的厂商,恰好也是美国整个半导体产业的缩影。但《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过之后,也许AMD反超英特尔的希望又要落空了。
毕竟,在法案之前,为说服公众和国会提供了有理有据的报告,美国已经做了详实的研究。而多项研究结果都不约而同指向美国半导体产业链上的不足——强于设计弱于制造。哪怕台湾半导体产业链在美国深度控制下,美国政府依然对此不放心。
毕竟,只有工厂设在美国,雇佣关系发生在美国,将半导体产业的带动效应、乘数效应完全在美国国内发挥,在美国政府看来才最符合美国利益。
2021年5月,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联合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发布的《半导体产业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积极影响以及联邦政府激励计划如何促进国内就业》报告就指出:半导体行业每直接雇佣一名从业人员,都会在上下游产业链上额外产生5.7个工作岗位。因为产业带动作用,2020年美国半导体行业直接雇佣了超过27.7万研发、设计和制造岗位员工,加上带动就业,共支撑了185万个就业岗位。
半导体行业具有相比其他行业相对较高的薪资,但报告发现,美国有五分之一的半导体从业人员没有上过大学。也就是说,只要增加半导体行业的就业岗位,没有本科学历的美国中下阶层也能够获取一部分岗位。这也让法案成为了美国版本的“共同富裕”计划。
报告还指出,现在的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通过强有力的联邦刺激计划来扩大美国的半导体研发、设计和制造环节。如果实施半导体激励计划,将会对美国经济会产生持久积极的影响,到2027年半导体总就业人数将从185万增加到213万。
而2021年6月美国白宫公布的半导体、药品、关键矿物质、大容量电池四类关键产品供应链百日评估报告显示,尽管2020年美国半导体行业收入仍占全球47%,但制造能力占全球份额已从20年前的37%下降到12%左右,新冠疫情更加剧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紧缺。
报告针对美国半导体供应链存在的半导体制造高度集中于少数地区等8个风险点,并汇总参考中国、韩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地区的半导体激励政策,提出了为美国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7项政策建议。
美国精英层对于美国半导体产业链的优势和弱势都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这也让他们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实际行动有了更加明确的依据。这些前置研究,让《芯片与科学法案》更重视提高美国的芯片制造能力,比如对美国芯片制造商提供为期4年的减免25%税收政策,避免先进制程芯片制造集中于台湾给美国带来的风险。而且,若在美国建厂的半导体公司同时也在中国或其他潜在“不友好国家”建设工厂,则不能获得该法案的补贴。
法案之下,美国正上演一场全球最大规模的发达国家“计划经济”模式。当然,政府参与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制定,在美国经济发展历程中也并非今天独有,也并非限于芯片产业。
美国在历史上实施了大量的产业政策促进发展,如针对性关税政策、有针对性的补贴、通过发展专利制度促进创新等。哪怕今天,有选择性的补贴政策仍然是美国“计划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针对航空产业,波音公司一直就是美国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三个层面补贴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据Good Jobs First研究报告,在2000-2014年间,波音一共收到无需偿还的4.57 亿美元的联邦补助金,130亿美元州及地方政府补贴,还有总额高达640亿美元的联邦贷款和贷款担保。
空客对于美国政府补贴波音一直不满,2019年3月,WTO上诉机构对持续达15年的“空客诉美国政府补贴波音案(DS353)”做出终裁,认定美国以华盛顿州税收减免形式向波音公司提供补贴非法。但这依然改变不了美国补贴波音的实际行动。可以肯定,未来美国对航空产业的补贴还将持续,而且补贴方式、补贴渠道将更趋多样化,并在规避WTO规则上继续创新。
但美国的产业政策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下“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职业经理人体系却可能存在冲突。美国高科技企业将原本可用于创新的资本用来回购股票,以支撑高股价、维持经理人与股东的高收入,是一个并不鲜见的事情。
如2004年IBM以业务亏损为由出售了个人电脑与芯片制造业务,但IBM在2003-2012年的总利润高达1170亿美元,同期花费了1070亿美元回购股票、230亿美元发放红利,超过111%的利润被用于“回馈股东”。
再如2010到2014年,英特尔通过回购等手段为股东贡献了714亿美元现金,这些资金完全可以拿出较大比例用于对产业、工人、创新的长期投资上。美国学者Lazonick 为此在2014年9月《哈佛商业评论》撰写了长文“没有繁荣的利润”,批判美国高科技企业为了股东短期利益牺牲了产业的长期利益。
对半导体的投资,难道不是高通、英特尔、AMD、美光等巨头本应做好的分内之事?如今却需要拿出美国纳税人的钱用于补贴这些巨头,如果不补贴,它们就威胁“不投资”。
如2022年6月,英特尔表示,如果美国不通过芯片补贴法案,英特尔将推迟俄亥俄州新建工厂的启动仪式。三星电子也表示如果芯片补贴法案落地,三星电子计划未来20年在德克萨斯州投资近2000亿美元新建11家晶圆厂。
尽管美国新法案之下,可能会带来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新一轮转移,如台湾的半导体代工制造转移部分先进制程产能到美国。但出发的方向错了,最终产业政策未必能达成目标。
不同于美国此前数十年的半导体政策,从围堵日本内存产业,到资本掌控韩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美国产业政策制定者彼时面临的,是自己拥有驻军或者拥有绝对影响力的非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地区。
而这一次,美国将矛头指向了拥有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具有独立主权的中国,对付小国的那一套组合拳,未必能在大国身上奏效。而芯片设计与制造分离成两个相互独立的产业——芯片设计与晶圆制造,也是市场经济多年发展形成的趋势,美国的“计划经济”,未必能逆转这一趋势。
当然,美国霸权的衰落,并不一定能判断美国半导体产业的衰落。除了高技术门槛的晶圆制造和低技术门槛的封测领域,美国在半导体产业其他所有环节都依然拥有着绝对优势。而美国精英阶层,为了达成政策目标,依然愿意付出代价。毕竟,补贴集中于某些产业,必然就会有另外一些产业、一些劳动者失去了补贴的可能——他们就是代价。
写在最后
拥有“股神”丈夫的Pelosi,作为美国精英阶层的代表,自然不会是代价。
在《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过的关键期上窜访台湾,Pelosi的每一步都精准地走在遏制中国的路上。Pelosi的窜访,看起来是所谓“不放弃台湾”,但她更在意的,肯定不是台湾,而是“放弃台湾”之后如何保证美国半导体制造的“安全”。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近日接受CNN专访时就妄想美国舍不得台积电,称“没有人能靠武力控制台积电”,若“以武力抢夺台积电”,那么“台积电停摆将导致中国经济混乱,世界秩序也将会崩坏”。
其实,台湾和台积电,美国都可以“放弃”。只有祖国大陆,才对台积电抱有最大的善意。
8月2日晚上,或许我们将看到历史性的一刻。而对于中美半导体而言,《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过同样是一个历史性时刻——自此之后,全球分工协作的半导体产业链将成为过去。
中国半导体产业全面崛起之后,台积电还会继续成为晶圆制造的中心;而美国半导体产业若全部达成从设计到制造“美国全都要”的目标,台积电的地位才会真的岌岌可危。
本文由亿欧原创,申请文章授权请后台回复“转载”,联系相关运营人员,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COMMEND
推荐阅读